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昭通苹果“百亿元产业”不是梦想

    信息发布者:何孝坤
    2017-12-07 20:16:10   转载

    蔡兆翔:做到这三点,昭通苹果“百亿元产业”不是梦想



    坚持做特、做优、做强昭通苹果产业,选择最适宜的地区,用最好的技术条件,最好的良种,按绿色苹果生产体系来种植,加上品牌化的营销,昭通苹果要做成‘百亿元产业’是可以实现的!”蔡兆翔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填报表,口中这样回答记者。

    其实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采访,受访者一心二用边工作边接受采访,但我观察了好大一阵看蔡兆翔太忙了,工作不像短时间内能完成的,也就接受了他边填表边回答我问题的建议。

    蔡兆翔在果技推广行业干了34年,他亲自见证和参与了昭通苹果产业从弱小到壮大的历程,他的一生已经和昭通苹果事业融为一体。

    引试推广 “红富士”在昭通发展壮大

    昭通是中国南方苹果生长最适宜地区,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品种老化,规模小一直是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。1984年,原昭通地委邀请了辽宁一位苹果专家刘正昌到昭通考察苹果,他推荐发展“红富士”苹果种植。专家回辽宁以后,寄来了一批苗木,当时蔡兆翔在昭通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工作,在洒渔联合村主持了新品种“红富士”的引试工作。五年后,这批果树丰产了,果实跟老品种金帅等相比更为丰产、果味更为甜脆、果质更为细腻、经济价值数倍增长。引试成功后,蔡兆翔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,市里决定大面发展“红富士”种植。

    要扩大种植面,得要有苗木,要培育苗木,要到产地购买接穗。1989年12月,市农业局把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蔡兆翔。当时交通不便,蔡兆翔一个人坐客车到了水城,转坐火车到北京,然后再转辽宁。他是半途上车,没有座位,从水城一路站到武汉才坐下来。到了辽宁前所果树农场研究所,买好三麻袋苹果枝条,共5400多条,运到北京要转车,三麻袋枝条他一下子也挪不动,只能先扛走一袋,再返回来扛第二袋、第三袋……一路这样挪动,好容易挪到客运站,被告知货物太多,要办货运。得,又往货运站挪,那时候年轻,也有力气。可货运站工作人员告诉他,这是鲜货,货运回去还不变成干货了?又搬回来跟货运站工作人员说情,直到说到货运站负责人那里,才特例让他把麻袋搬上车。一路折腾,到了水城也是自己把三个麻袋搬到客车顶棚上捆绑好。把这批货运回来,蔡兆翔累得够呛。

    苹果枝条运回来以后,当年埋在土里使其休眠,第二年,蔡兆翔及同事在苏家院乡建立规模化的育苗基地,繁育优质苗近千万株。由于“红富士”苹果价格能由之前金帅苹果的5毛、6毛上升到一两块钱一斤,老百姓种植意愿非常强烈,推广起来也非常快。此次引进的红富士系列的七八个品种,很快在小龙洞、永丰、苏家院、洒渔等乡镇推广开来,到1994年,昭通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.85万亩,到2005年,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。

    昭通苹果产业发展迅猛,2016年种植规模已达36.5万亩,产值到了26亿元,苹果产业已成为昭通农业支柱产业。昭通苹果品种2009年——2016年先后引入78个,早熟的神砂、美国8号,中熟的红将军、2001、昭锦,表现都很好,但“红富士”种植面积仍占总面积的70%,在昭通苹果中的地位不可撼动。

    农技推广 果农笑脸让他深感人生快慰

    为了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昭通苹果生产,蔡兆翔长期深入农家果园进行实践操作、培训、指导,由于常年在农村走村串户,他认识的农民朋友很多,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我到医院看病,好多住院的农民朋友认识我,走到街上,会遇上好多农民朋友,就是收个快递,有时候都是在乡间培训认得的人。”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通过带着农户种苹果,让他们致了富。他记忆深刻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自己家里买一台黑白电视还只能是先赊购来逐月付款,而农户种一年苹果摘了卖掉,就能买上一台彩色电视机。

    如今,多数果农每年纯收入可达3、5万元以上,高的达到10多万元。果农们的腰包鼓了起来,日子越过越好。

    蔡兆翔从2011年起,通过与涉农企业昭通绿健果蔬有限公司联合,率先在昭通建起了第一个以企业为龙头、农民协会为纽带,集科研、示范、推广于一体,生产、经营、服务相结合的“科技部门+公司+协会+基地+农户”苹果产业化经营组织。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,实现了科研、推广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。示范基地1.2万亩年生产优质苹果3.64万吨,果农实现总收入1.45亿元,带动周边农户3.5万亩产果8.4万吨优质苹果,实现收入2.1亿元。联合的公司也通过对产品的品牌开发、宣传包装,及省外市场的拓展,2011-2013年组织销售苹果9200吨,销售收入8280万元,实现利润860万元。昭通苹果由传统的云、贵、川市场,扩大到了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上海,东南亚。产业化经营的探索实践为昭通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经验,闯出了道路。

    蔡兆翔还带领技术团队先后开展了 “生态苹果园建设技术及应用示范”“苹果矮化密植栽培试验”等多项课题研究,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宜本地优质苹果生产技术措施。为实现标准化、规范化的生产管理,他针对昭通苹果生产发展水平,编制了《昭通市新植果园技术规程》《昭通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》等。

  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蔡兆翔本人先后荣获云南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,云南省政府科技星火三等奖一次,云南省农业厅丰收奖一次,云南省农业厅农技推广一等奖2次,二等奖4次,昭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,二等奖5次……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、云南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……当选第十届、十一届云南省人大代表,昭通第二届、三届政协委员……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。

    着眼长远 “昭通苹果”成为他情之所系

    34年跟“昭通苹果”纠缠不清,57岁的蔡兆翔已是满头银丝,说起昭通苹果,他思考得很深、很透。他说,昭通苹果产业发展有很大优势:产地自然气候优越,海拔高、纬度低,昼夜温差大,光照时间长,苹果糖分累积多,风味浓郁,品质在全国首屈一指。其次产地生态环境好,无污染。三是昭通苹果上市时间比北方苹果早20天——30天。

    蔡兆翔同时也说,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一定规模,管理技术也得到大面推广,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,全国苹果种植面积超过3800多万亩,产量4300多万吨,市场饱和,有的地方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。所以昭通要发展苹果产业也面临巨大挑战。加上昭通苹果目前面临着科技发展不平衡、果农组织化程度不够、果品质量标准不统一、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、采后商品化水平不高、运输加工方式落后、品牌建设薄弱等因素,昭通要发展苹果产业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    蔡兆翔表示,要实现市委提出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,打造“百亿元产业”的目标,下步工作中建议做到三点:

    一、要充分利用昭通独特的自然、气候资源优势,“做特”昭通苹果产业。这就是要突出适地适栽,把苹果种植在昭鲁坝区的最佳苹果生态适宜区域,并搞好良种、良法的配套应用。

    二、要强化科技支撑,用现代果树生产技术改造传统果业,做“优”昭通苹果产业。对新发展的果园,要采取矮化、密植、搭架栽培方式,引领新果园的发展。对老果园要进行标准化的提质增效改造。他说,昭通大多数苹果树都需要提质增效,面积高达20多万亩,这类苹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整形修剪不合理,施肥方法不合理,一旦能配合新技术的推广,去掉过密大枝,减少每亩枝量,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,同时实行配方施肥,实行病虫害的“绿色”防控,不但能大幅度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,而且还能达到省力化管理。

    三、要用产业化的发展来“做强”昭通苹果产业。通过一、二、三产融合,实现苹果的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组织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、品牌化宣传、市场化营销;要坚持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“做活”苹果产业,实现昭通苹果产业的安全、可持续发展。

    他说,做到以上几点,昭通苹果产业要打造“百亿元产业”是能够实现的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